攻坚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百年风华】攻坚之路,小康之途。出身农村的刘飞扬大学毕业,来到了老区平湾,他有幸参与了这场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决战,他亲眼见证着一个昔日偏僻,落后的贫困村逐渐成为了人心思齐,蒸蒸日上,文明富裕,干净整洁的新农村,而这一切,...

作家 刘飞阳 分類 军事 | 30萬字 | 97章
第二十九章、不要让我们失望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又是到了收小麦的季节。

    大东堰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处处是丰收的场景。

    这两年大东堰可谓是风调雨顺,小麦又是个丰收年,小麦亩产基本上可以八百到一千斤左右。而小麦的收购价格则是每斤1块多,一亩地的收益在千把块,除去种子、化肥、农药,老百姓一亩地也就只能挣个四五百块钱。虽说倒也还可以,但是挣得也都是辛苦钱。

    而到了这个季节,也是到了种植芝麻,花生的季节了。

    张永富的桃园,就需要种植大量的芝麻和花生来覆盖桃园三年挂果的成本。

    这三年,张永富的桃园,几乎不会给他带来任何收益,但是这三年的地租,这三年的维护费用,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所以种桃的人都知道,要通过种植一些经济效益非常好的作物来间种,然后达到覆盖一部分成本的效果。

    张永富也不例外,三组的百亩地其实土壤肥力还可以,种植芝麻是非常好的选择,所以张永富就选择了种植芝麻,而四组的土地,有部分沙壤地,种植花生是好的选择, 所以张永富就选择了在四组种花生。

    趁着桃树苗还没有长得太过壮实,土壤、阳光和水分都还充足,现在种植经济作物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张永富的桃园带动作用也彻底的发挥了出来。

    一些没有一技之长,年纪也偏大的贫困群众,到外面打工也没有人要。而且也挣不了几个钱,可是在家赋闲更是一分钱都没有。

    所以,张永富的桃园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桃园的维护、管理,现在要种植的经济作物,都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来帮助他完成。

    而这样一来,倒是可以完美的解决一些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整体算下来,一年也没有说完全一直在干活,但是可以多一份额外收入。

    一举三得。

    这也让刘飞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贫困群众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着产业来帮带。

    .........

    而此时,另外一个好消息也传来了。

    有一家贫困群众,主动找上门来,想要发展养殖业。

    这是个独居群众,今年四十多岁,老婆早年间因为生病去世了,家里就他自己,也没有儿女,当然也是因为老婆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这才让他受到了一些刺激。

    而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些人甚至觉得他精神不太正常,有神经病。

    但是刘飞扬曾经入户和他打过交道,感觉不像是其他群众说的那样,刘飞扬和他沟通交流的也很顺畅,而且这个人的思维什么的也都很敏捷。

    这一次,刘飞扬单独去他的那一户来入户做他的工作,并且给他宣讲了政策。

    不过他也好像并没有感觉到对此有多感兴趣,只是礼貌的说自己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刘飞扬对此也很无奈,本来已经不打算抱什么希望了,但是没想到,这一次,这个人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

    没错,主动找上门来了。

    他主动找到刘飞扬说了自己的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法,他想发展养殖业。

    这个群众叫王青力,看上去就老实巴交的,而且整个人暮气沉沉的,虽然四十多岁,但是看上去就像是五十多岁的老年人。

    .......

    “老王,怎么想的?”刘飞扬一听他想要发展产业,登时就来了兴趣。

    “是这样的,小刘书记,我之前养过猪,对养猪还很有经验,你上次给我说了那么好的政策,又是可以免息贷款,又是可以教授技术的,我就感觉这个政策非常好。”王清力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着。

    “我家后院就有一个废弃的猪厂,是之前我一个自己家的弟弟的厂子,承包下来,也不会花太多钱。”

    “之前,你给我宣讲这些政策的时候,我还没有想着自己发展点啥,但是这几天,我想清楚了,也不能就这么一直穷下去,一直吃着国家的救济粮生存,所以我想自己养猪,我养猪有经验,应该不会赔本。”

    王清力将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和盘托出。

    刘飞扬点了点头:“好,那既然这样,我们就好好来聊聊。”

    两人从下午两三点,一直聊到了晚上,王清力还意犹未尽。

    刘飞扬也没有想到,他打开了话匣子,竟然也会如此健谈。

    而且更让刘飞扬惊喜的是,王清力竟然也是“专家”!

    没错,是专家!

    如果说张永富是种桃专家的话,那么王清力就是养猪专家。

    王清力对养猪有着清晰的规划,比如承包厂子需要多少钱,开始养猪需要多少钱,饲料需要多少钱,总共下来需要多少钱,他自己可以拿出来多少,还有多少缺口?

    怎么养?猪生病了怎么办?

    现在猪的市场价格需要多少钱?

    总而言之一句话,刘飞扬只能用专业来形容。

    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大家都是在农村摸爬滚打,所以对此经验可谓是异常丰富。

    关键是王清力有过成功的经验,当时救治自己的老婆,都是王清力当时养猪攒下来的钱。但是没想到,一场大病不仅带走了他的妻子,还带走了他前半生奋斗的所有积蓄,而且还让他背负上了巨额的外债。

    没错,巨额的外债。

    这样是王清力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翻身的原因,也是他被纳入贫困群众的原因。

    而这一次,毫无疑问,扶贫的好政策给了他重头再来的勇气。

    刘飞扬听完之后很受鼓舞。

    但是同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扶贫小额信贷只有五万元,但是养猪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投入。

    单单是王清力初步算了一下,就需要前期投入将近二十万元。

    这钱从哪来?

    而且不久之后办的培训班,侧重于种植培训,养殖培训的计划在后面那一期,还需要很长时间。

    刘飞扬思索了片刻,将王清力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都是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就让王清力回去等消息了,而且养猪是个技术活,前期还需要一定的准备。

    就先给王清力了一些时间,让王清力先去准备。

    而

    (本章未完,请翻页)

    剩下的,就是需要刘飞扬去帮忙协助解决的问题了,那就要他一个个的去解决。

    ........

    可是还不等刘飞扬去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已经是开班了。

    大东堰有89户贫困群众家里的劳动力去参加了这个培训班。

    之前刘飞扬入户过的韩夏,也去参加了农业种植培训班。

    而李刚,也是去参加了香菇种植技术的培训班。

    虽然李刚说不想再折腾了,但是他内心那股冲动还是在的,他就是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哪怕是失去了一根手臂,也是如此。

    韩夏则是冲着每天三十元的补贴去的,毕竟,现在家里没有了劳动力,几乎是一分钱都不进的状态,学技术还给补贴,她当然会选择参加。

    刘飞扬和村两委班子一块将他们这些贫困群众组织了过去,确保他们都参加了培训班之后。

    刘飞扬再度找到了易田。

    李哲不在,他又作为农业领域的专家,被复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抽调去了。

    “这个问题,应该也不难解决。”易田听完刘飞扬的话,转身坐下,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

    不多时,就挂断了电话。

    “钱的问题解决了。”易田言简意赅。

    他刚才是和镇里的农村信用社的同志打了电话,咨询了关于贷款的政策。

    原来,贷款政策也不就是只能贷五万。

    只不过现在政策刚刚铺开,很多政策还没有细化落实到位,目前虽然只提供这一项贷款政策,但是接下来还会推出更多的贷款项目。

    就比如说,想要贷款的额度更高的话,也有贷款额度更高的项目。

    但是贷款的额度更高,意味着银行要承担的风险更高,所以就不是全额贴息了,会收取一部分利息,但是要远远低于普通贷款的利息。

    财政还是会补贴一部分利息。

    “这样也行,毕竟贷款那么多,银行也不可能全部把风险放给自己承担......”刘飞扬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钱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培训的问题。易田也是轻易的将之解决了。

    因为养殖的风险太大,要比种植的风险更大。而贫困群众本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很低,所以县里虽然也有开展养殖培训班的计划,但是最终为了审慎起见 ,还是决定要缓一缓,不会在整个县的所有乡镇铺开。

    但是县里有相关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轮训一些已经开始在发展养殖项目,而且还颇有一定规模的农户。

    但是易田表示,如果王清力有这个意愿,也可以去县里参加培训。

    “易书记,还是您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刘飞扬由衷的赞叹了一句。

    “你小子少拍马屁。”易田笑呵呵的回了一句:“这下问题解决了?”

    “解决了。”刘飞扬心满意足的点头。

    “行了,回去工作吧。”易田点了点头,又满怀期待的对着刘飞扬嘱咐了一句:“飞扬,回去好好干,我希望你能带着大东堰村的群众脱贫致富,你有这个能力,不要让我和镇长失望!”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