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房玄龄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正午。 进入大明宫后,李世民让宦官去告诉文武百官今日不朝。 宦官遵旨,前往了宣政殿外,宣读圣旨。 “奉皇帝令,今日不朝!” 宣政殿外的文武百官,已经料到今天不朝了,他们在宣政殿外足足等了一个上午的时间,陛下也不宣朝。 现在已经是晌午了,肚子饿的咕咕叫,皇帝不朝,也很正常。 只不过众多朝臣都十分好奇,陛下今天为何没有上朝呢,难道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他们哪里知道,李世民和房玄龄昨天宿醉韩家庄,晌午的时候,刚刚回来! …… 定襄城。 日落西山,李靖一身戎装站在城头上。 他,身负皇命,负责镇守边疆,抵御突厥之患。 自突厥内乱之始,边疆之地躁动频频,突厥隐有进犯大唐之势。 定襄城内,兵不过三万,将不过百人。 但李靖的眼中却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师父,徒儿没有给您丢脸!” 李靖眺望着远处夕阳,手掌紧握着剑柄。 依稀之中,脑海渐渐浮现出往日拜师学徒之景。 那一年,百姓寥困,易子相食,性命危呼之际,是紫阳真人给了他一碗热汤,并教习他武艺、行军谋略……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有一番作为,方可无愧于天地!” 恩师之言时刻回荡在他的耳边,至今日他都历历在目。 黄昏落下,仿若跟少年修习时的场景无异。 唯一的区别,就是此时与往日的心性经过时间的锤炼早已坚韧异常。 师徒分别之时,李靖没有落泪。 与敌交战伤痕累累时,李靖咬牙坚持未曾发出一声。 但此刻,他眼眶荧光攒动,心情久久难平。 “师父,你此刻身在何处……?” 紫阳真人再三嘱咐于他,切莫寻找他的踪迹,无论日后功成名就还是战死沙场,他们之间都不再有任何关系。 不过,紫阳真人有交代,若是有缘的话,贞观四年,自然想见! 李靖十分好奇,贞观四年? 什么是贞观三年,现在不是开皇年代吗? 李靖和韩秋相见与三十年前,那一件,隋文帝杨坚立国,年代为开皇! 那个时候,韩秋便与李靖约定,若是有缘,贞观四年,长安城见! 李靖一直不知道什么是贞观四年,直到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李靖才惊讶的发现,三十年前,老师已经预言了李世民登基,而且预言了李世民的年号:贞观! 三十年前,他与师父分别的那一刻,他如蒙天塌。 他不知恩师是何用意,还是另有隐情。 为什么师父要赶他离去呢? 虽然李靖不舍,但是他还是走了! 但! 这一份恩情,李靖毕生不敢遗忘。 历昔种种场景一一在脑海中闪过,正值李靖心中感慨万千之际,一名兵士快步走上城头。 “将军,陛下来旨。” “命将军即刻率军回朝,商议用兵突厥之策!” 李靖闻言,眼中浮现出高昂的战意。 这一刻,终于要来了! 被动的防守不是他的性格,主动冲击才是他的战道! “传令三军,打点行装,半个时辰后行军!” “遵命!” …… 折返之日,时光如梭,原本需要三十日的路程,李靖仅花费了二十日便抵达长安城。 当夜。 李靖未曾休息半刻,直接前来皇宫拜见。 甘露殿。 李世民正在等着他,似乎早已料准李靖会前来一般。 边境之地长年历经风沙,但李靖却未显露出半丝垂暮沧桑,反而多了一抹内敛凌厉的杀伐之气。 “李靖见过陛下。” “将军免礼。” “谢陛下。” 李世民目光落在李靖的身上,轻轻的用手掸着他盔甲上的灰尘。 李靖见此,拱手道:“末将何德何能……” 李世民一把拽住李靖,认真说道:“大将军!” “你负责镇守朕大唐边境之地,这才有了大唐百姓们的和平日子。” “朕不能为你做些什么!” “陛下……” “臣定当不负陛下厚望,为大唐百姓平灭突厥,还大唐百姓以盛世!” 李靖说完这话之后,想起了老师的嘱咐,这也是老师对他的嘱托。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李靖等人走上前来。 “陛下,这是……?” 李靖望着桌案上的棋盘,一脸疑惑的问道。 “此物名为军棋,乃一位民间奇人所创!” “奇人?” 李世民微微颔首,认真说道:“朕有幸了解一二,发现此物与那战场行军作战无二!甚至更加直观。” “有此一物,便可根据突厥作战习性演化出多种可能。” “而这,也正是朕为何宣你此次回来的原因。” 说罢!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房玄龄的身上。 房玄龄领会天子之意后,随之上前一步认真叮嘱道:“李将军请认真细看!” 。李靖闻声,目光不禁落在房玄龄摆弄棋子的双手上。 随着两方棋子不断摆动,棋子仿若都有了生命一般。 双方大军进退有度,各司其职。 雷霆果敢,杀伐果断! 但最为令李靖心惊的是,房玄龄所采用的战术和手段与现在突厥布阵行军一模一样。 而另外一边,正是代表着大唐军队。 随着棋子间的相互变幻,棋局中的战场愈发紧张,好似此刻他身值战场无异。 隐隐之中,却又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这…这是……” “不,不可能的!” 李靖面色变幻,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