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死了,修这么多城墙建筑,有毛用” 瞧着身后高大的大金门,终于有人忍不住感慨 “这古代帝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是不是脑子被门挤了,修这么多建筑,目标多明显?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棺材板搁这儿埋着呢,不偷他偷谁” “你看,大清朝就是一活生生的例子” “这些建筑又防不了盗纯属摆设,也不知道咋想的” “这个,当时估计他们也没想那么多啊,就好像你去买老婆饼,本以为送老婆,结果没想到他就是一个饼,对不对,小伙子们,要面对现实,活在当下,那大明建立那会老朱也没想到后世子孙那么不靠谱啊” 曹七七开口调侃。 “讲真,主要是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 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 整个陵寝通常融入了棕教特征、孝道内涵和风水观念。 棕教特征 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等,但凡皇帝信啥,统统都要给安排上。 孝道内涵 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祖先死后,入土为安,坟墓是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称作“阴宅“,理应像“阳宅“一样予以充分重视,甚至更加重视。帝王陵墓更是这样。 风水观念 照古人的观念,阴宅选址的地形地势、方位和安全,将长久地影响后代子孙的命运。这一考虑,在中国称为“风水”。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位置的排列。风水学不但运用在墓葬中,即对实际人生的各类建筑也都有很大作用,只是相对而言,对墓葬的作用更大。 此外就是祭祀特征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石五供等祭祀物品一应俱全。 “当然建筑形式或多或少大家都有所耳闻” 幽静的丛林小路,恬静的姑娘背着小手蹦蹦跳跳,侃侃而谈: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1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2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3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陵墓建筑中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下 墓室大多使用木,土,石三种。 帝王级陵有三种 1、黄杨提腠 2、金缕玉衣 3、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券冢、进深不等 地上 帝王:石像生、牌坊、神道碑亭 王侯:石像-牌坊-神道碑亭(等级次之) 百官:普通神道碑 百姓:普通。 “基本上历朝历代大抵如此” “黄杨提腠?” “这是什么?” 萌新表示这个词它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他。 “黄杨提腠就是‘黄肠题凑’,前面说过”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释该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即 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牛皮了” “帝王待遇,值多少钱?” 一群隐藏在幕后的灰色人员悄咪咪诱导询问。 “呵呵,这是钱的事吗?这踏马的是牢底坐多久的问题” “我看刑” “金缕玉衣我知道,小哥在鲁殇王地宫发现的,那个鸠占鹊巢的风水先生穿的就是金丝缕衣,据说这玩意儿穿上可以长生不老是真的假的?” 有盗墓重度铁粉问道。 “是那个东西吧,主播”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曹七七解说道。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 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说到这儿,曹七七停下脚步,耸了耸肩,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这么稀少?” “你以为是清朝那种大白菜啊,要多少有多少?更何况大汉朝距今都多少年了?” 争执中,曹七七再度说道: “据记载,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 “卧槽?” 众人大惊。 与此同时,另一边,金陵xxxx街道派出所内,一群警察叔叔盯着屏幕: “抓吗?” “现在不合适,目前来看她还没有任何逾越行为” “顶多现在只是一个嫌疑人” “河北那边怎么样?” “那边传来了消息,东西一样没丢” “意思就是这个姑娘只是没忍住好奇进去旅了个游,东西没懂甚至还帮兄弟单位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目前看来,是这样的” “那这个.....她是不是有病?闲的吧!” 众人无语。 向北走了约70余米,转过弯,绕过树林,前方豁然开朗。 “前面就是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曹七七指着前方说道。 但见一座城楼出现在前方,与清西陵皇陵中的红墙黄瓦的神功圣德碑楼不同的是,明孝陵这座碑楼墙体为灰白结构,上方城楼雕梁画栋。 “这座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成祖朱棣于为亲爹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 “由于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 “这是经过修缮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