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之人朝着田丰随从所逃跑的方向深深的望了两眼,大手一挥,一名大汉将田丰扛在了肩上。 短短不过一炷香的时间,田丰所带来的亲随死的死,逃的逃,地上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 西河郡,李暹任命徐晃为将,将此番所带来的五万西凉军,尽数留在了西河。 李暹本人,则在许褚和数百亲卫的护卫下,带着谢氏一族,举家返回长安。 谢奕之弟谢石,率领数十名族中士兵,护着谢安一路北上,前往那草原深处。 林纾曾把谢石和周瑜、陆逊、虞允文并列,是东晋一代名将,有他护着谢安,李暹自是放心。 虽然此行人数不多,但李暹相信,以谢安和谢石的能力,想要在那草原上留着性命,还不是什么问题。 本来谢石这样的帅才,是比徐晃这样的将才更适合统兵留在西河的人选,但李暹还没有将重点放在西河。 至少就目前来说,也完全不需要把一个帅才放在西河这种地方,日后用得到的地方还很多。 有张燕和袁绍互相牵制,在西河驻军,最多也只是起到威慑作用,留一个帅才在这,有些暴殄天物。 数天的行军,李暹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 巍峨雄壮的长安城近在眼前,早已收到消息的贾诩,领着一众朝臣早已在城门处等候多时。 “臣等,恭迎司空凯旋。” 望着越来越近的李暹一行人,贾诩抖了抖宽大的袖袍,率领一众朝臣,冲着李暹深深一礼。 无论如何,李暹都是代表朝廷去接受并州的,朝中的大臣们,无论是汉室死忠也好,那些墙头草也罢,按礼,都要出城迎接李暹。 “都免了吧。” 端坐在战马上的李暹大袖一挥,打马从众人的身旁穿过,进入城中。 他可没兴致和这些私底下巴不得他早点死的人,说一些什么场面上的话,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人中,有很多人,无论他李暹怎么做,也不可能改变对他的看法。 既然如此,又何必跟他们在这浪费时间,大家以后手底下见真章。 是死是活,全凭自己的手段。 入城后,李暹将谢道韫直接安置在了司空府,至于谢氏其余族人,则交给了李进去办。 李暹连水都不曾喝上一口,揭开了披在身上的大氅,丢给了出来迎接的邹氏,带着郭嘉、贾诩、谢奕,钻入了书房。 书房中,众人方入座,李暹便开口向贾诩介绍道:“这位便是谢家家主,谢奕,你们认识下吧。” 李暹收服谢家之事,早已在书信中告诉了贾诩,贾诩也是知道此事的,贾诩笑着向谢奕见礼。 李暹麾下第一心腹重臣贾诩,谢奕自然也是早就有所耳闻,连忙还礼。 待两人互相认识之后,李暹才开口道:“从今天起,我打算设立一个专门处理政务的部门。” “这个部门的名字嘛,就叫做内阁。” “我是这么想的,既然是专门处理政务的部门,必然都是精于政务的饱学之士。” “所以,以后进入内阁的人,就叫内阁大学士好了。” “日后所有政务,都由内阁大学士们自行商议处理。” “如果有遇到内阁大学士互相之间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发生,那就再上报到我这里来,由我来做最终的决断。” “你们......可有什么异议?” 内阁制度,无疑是一个很先进的制度,既能避免权臣的出现,也不用什么事都要他来处理。 现在地盘还不大,所有事情都报给他李暹来处理,他咬着牙也能坚持一下,大不了每天少睡几个时辰。 可日后地盘大了之后,如果什么事都要他来处置,他就算二十四小时不睡觉,也不可能忙的过来。 不仅人累,而且效率还低。 当然,他也可以甩手给别人处理,可那样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个权臣,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他自己喜欢做权臣不错,但他可不想自己手底下出现一个权臣。 废除由丞相总揽一国朝政的制度,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做铺垫,不然等他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再想变革的话,可就难了。 到那时,各种利益间的牵扯,他手底下的人还会允许他夺走人家跟着他辛辛苦苦打天下,好不容易才拿到的利益吗? 他可不想如隋朝那般,明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却最终因为科举等各方面的原因,动了跟着他打天下的世家门阀的利益,而导致顷刻间崩塌。 所以的一切都要从现在开始布局,他要温水煮青蛙。 如果这大汉还能有一任丞相,那只能是他李暹,而他李暹,也将是最后一任丞相。 本章完 当李暹郑重其事的让他和谢奕互相认识的时候,贾诩就隐约觉得李暹可能会有大动作。 果然,如他所料想的那般,这是要动现有官职的意思啊。 李暹此言一出,别说是贾诩了,连郭嘉和谢奕都不禁被吓了一跳。 这动作,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改革官职,这可不是小事情,这牵扯的事情太多了,牵扯到了各方的利益,玩不好会引火烧身。 贾诩面色沉重,道:“主公,这......会不会有些不妥。” 眼下朝中没有丞相,所有政务都是司空府在处理,李暹不在的时候,基本都是贾诩在经手。 可即便如此,贾诩每下一道政令,都还是要走一下流程的。 先送去尚书台,由尚书台批示,然后再找刘协盖章,之后才下发到各郡县。 虽然仅仅只是走个流程,但至少明面上还算过得去,没人会说什么,也没动谁的权利。 在一众朝臣眼中,也不过是李暹这个权臣在逼着尚书台,逼着陛下行事而已。 只要等没了李暹之后,一切都会回归正常。 可眼下李暹竟然要改革官职,而且还是以司空的身份去改,这牵扯的问题可就多了。 虽然书房内的三人都觉得现在的官职系统有些繁琐,但还是觉得李暹此行有些操之过急了。 李暹摆了摆手,道:“什么妥不妥的,我又不是要改变现有的官职体系。” “这内阁只不过是跟我的幕僚一般的存在,没有任何官职,也不领任何俸禄。” “就只是个虚名罢了,俸禄什么的,还是一切照旧,按朝廷的官职领取。” “我这也是为了避免日后咱们地盘大了,而我又得长期领兵在外,怕文和你身上的担子太重,怕忙不过来嘛。” “以后政务虽由内阁处理,但该走尚书台的走尚书台,该找陛下的找陛下,一切照旧。” 听到李暹此言,屋内三人不禁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还好他们这位主公不傻。 只不过,这真的只是一个虚名吗,就算现在是,以后还会是吗? 在此的三人可都不是什么简单的货色,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他之所以至今没有把贾诩扶到尚书台的位置上,就是为了等这一天。 现在尚书台不是他的人,政务又都由他司空府在做,等于就是个虚名。 如果他想要把贾诩送上去,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之事,反正现在不是他的人,他想换就换,也不会有手下不满。 至于那些汉臣们满不满的,跟他李暹也没有关系,他要维持的只是他手下这帮人的人心。 可如果把贾诩扶了上去,再想拆掉尚书台,分尚书台的权利,那就费劲了。 他得考虑贾诩的感受,还得考虑贾诩笼络的一些人的感受。 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手下人心不稳,觉得他卸磨杀驴,是个兔死狗烹的主。 贾诩现在不过是左冯翊,严格来说,他没有权利处理朝中政务,只不过是李暹不在的时候,他代为处理而已。 李暹设立一个专门处理政务的幕僚团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看起来似乎还是在帮贾诩减轻负担,没有分他权利的意思。 三人或多或少都看出可一些李暹用意,知道李暹有意想要动动现有的官僚系统,只是暂时不知道他会怎么动罢了。 “主公英明。” 郭嘉等三人冲着李暹一礼。 反正无论怎么动,他们都是李暹的心腹之臣,这点没的跑,以后李暹也不会亏待了他们。 只要李暹不要操之过急,把眼下众人辛辛苦苦开创出来的局面给毁之一旦就行。 “恩,既然你们没有异议就行。” 李暹点了点头,道:“奉孝是我的军师,日后必然也会随我南征北战,无暇管理政务。” “眼下这内阁的成员,就暂时只有岳父和文和两人。” “两位就暂时辛苦下,若是以后有了合适的人选,我再把他安排到内阁,让你们也能轻松一点。” 内阁制度虽然先进,但在眼下这个时代,还得一点一点的慢慢来,手段温和一点。 若是等他那天真走到了那一步,贾诩也掌握重权,成了丞相,再想分贾诩的权利,恐怕就难了。 贾诩这老狐狸或许会为了明哲保身,支持自己,心甘情愿的放权,但别人未必就会没什么其他心思了。 他李暹连忠心耿耿的贾诩的丞相之位都能动,别人会如何作想。 所以他从现在开始,就要一点一点来让手下的人知道内阁的存在,从思想上开始接受这么一个特殊部门的存在。 等他真的走到了那一步,那时候已经瓜熟蒂落,可以顺理成章的直接把内阁抬上去。 谢氏一族的家主,从一开始就是内阁的成员,有了利益的捆绑,把内阁提到该有的高度,到那时,谢氏一族自然全力支持。 而现在,虽然内阁没什么俸禄,也不是什么实际的官职,只是一个所谓的幕僚团队。 但只要进了这个幕僚团队,无疑就是李暹的心腹,这可不是什么所谓的俸禄之类的能够相提并论的存在。 这是权利的中心,进入内阁,就意味着手握实权,自然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就眼下来看,进入这内阁,可比朝廷那什么尚书台什么的,甚至是所谓的三公,什么大将军之类的,都更有诱惑力。 当然,这些三公之中,得抛开一个司空。 李暹这个司空,现在几乎等同于无冕之王,自然不是其他的三公之位能够相提并论的。 解决了内阁之事后,李暹将目光投到了贾诩的身上。 “说说吧,我离开长安的这段时间,可有什么是需要我去处理的事情。” “倒还真有那么几件事情,得由主公亲自来定夺。”贾诩抚了抚山羊胡,面色沉重道。 “前些日子,有人到臣这里来举报,说中郎蔡邕,疑似跟王子服一干乱党生前有联系。” “似乎还牵扯进了,谋害前任大司马李傕的案子中,此事事关重大,臣不敢擅自做主,还望主公亲自定夺。” 本章完 这李傕都死多久了,主谋王子服等人也满门尽数被诛,甚至还搭上了一个不相干的士孙瑞。 现在又把这事拿出来说,还扯上了什么蔡邕。 蔡邕那老头如果有勇气干出这种事情,当年也就不会在董卓的胁迫之下出仕了。 谢奕知道此事并不简单,装作没听见一般,半阖这眼,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郭嘉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也不搭话,端起了手边的茶盏,仿佛只要手中这盏茶在手,这个世界的一切就与他无关。 李暹却满脸的不可置信,惊讶的道:“蔡中郎可是当世大儒,又怎会做出这种事情来,你是不是搞错了?” 贾诩叹道:“我也不相信以蔡邕的为人,会做出勾结乱党,谋害朝廷重臣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只是......” “举报他的也是朝中大臣,而且所拿出的证据,无一不表明着蔡邕和王子服等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给朝野上下有个交代,臣已经派人围困了蔡府,将蔡邕软禁在了府内,等候主公处置。” 李暹面露沉重之色,沉吟道:“这事确实得给朝野上下有个交代,要不......” “先将蔡邕下狱,再派人详细调查此事,我还是不相信以蔡老的为人,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