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何谓儒家之道?碾过去之前跟他说一声。     何谓兵家之道?简单高效的碾过去。     何谓法家之道?我依律严厉地将你碾过。     何谓纵横家之道?我喊上一帮人来碾你!     何为国际主义之道?我碾你是为了你好。     何为中华之道?自古以来,你就是被我们碾大的.......     差点儿就混成处级干部的苏天成悲愤的变成了一个屁都不是的秀才,一怒之下化悲愤为力量     崇祯三年,苏天成坐在历史轮子上大喊:“老子碾过来啦!”

作家 风中的失落 分類 奇幻 | 393萬字 | 1309章
第14章 清晰的计划
“叔叔,平陽府城的米面價格,是多少啊?”  “白米四錢銀子一石,麥面三錢銀子一石。”
  蘇天成不知道米面的價格,這是正常的,可問到米面的價格,就有些奇怪了,這是為什麽啊,難道說準備做糧食生意了。
  糧食生意可不好做,等級森嚴,蘇化文就是兼做糧食生意。
  經營糧食,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的存在,就是經營普通鋪面的眾多商戶,從大戶的手裡購進糧食,直接對外出售,獲取到可憐的薄利。中間的是大戶,開有一家糧行,主營糧食批發,給諸多商鋪提供糧食,糧食交易量很大,利潤也不薄。最高層的,就是控制糧食來源的商賈,他們是最大的老板,和官府都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甚至是官商勾結的。
  “少爺是想著經營糧食嗎,老爺就是在做的,少爺還是不要考慮這樣的事情了。”
  蘇天成搖搖頭,他沒有想到做糧食生意,目前有著太多的困難了。
  看見少爺搖頭,蘇平陽舒了一口氣。
  “叔叔,蘇府的田地有多少啊,是怎麽管理的啊?”
  蘇平陽越來越奇怪了,以前,少爺從來不問這些事情,更不要說關心了,毫不誇張的說,對於農家事情,少爺一無所知。
  “唉,這兩年,遭遇了諸多的災荒,蘇府的田地,都成為負擔了,每年要向官府繳納賦稅,老爺都想著,將土地處理了。”
  蘇天成看著蘇平陽,沒有馬上說話。
  “土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去年老爺處理了四百頃,還剩下五百頃,連年的旱災,土地上面,幾乎沒有多少的收入了,佃戶也無法上繳糧食,可賦稅還是要上繳的。如今的賦稅,都是上繳白銀的,不收糧食了,蘇府的五百頃土地,一共要上繳田賦二百二十五兩銀子。”
  “什麽,上繳二百二十五兩銀子嗎?”
  看見少爺吃驚的表情,蘇平陽理解錯了,歎了一口氣,繼續解釋了。
  “種田納稅,天經地義,可這稅賦計算的方法,本就有些不合理,按照每石糧食八錢銀子的價格定下裡的,如今哪裡有這麽貴的糧價啊,打我記事的時候開始,就是這樣的標準的,再說了,計稅的基數,也是按照南直隸的糧食產量來的,山西土地本來就貧瘠,就是這糧食的產糧,南直隸可以達到每畝2.6石,山西最多就是1.4石。”
  “叔叔還是說說,這二百二十五兩銀子的賦稅是怎麽計算下來的?”
  “蘇府的五百頃土地,一共是七千五百畝,每畝稅賦是三厘銀子,算下來就是這麽多。”
  “這三厘銀子的稅賦,是怎麽算出來的?”
  蘇平陽稍微愣了一下,開始解釋了。
  “少爺,先前我已經說了,征稅是按照每石糧食八錢銀子的價格計算的,蘇府的田地,屬於民田,每畝征稅四升糧食,一石糧食是一百升,按照八錢銀子的價格,每升糧食,是八枚銅錢,四升就是三十二枚,綜合折算之後,每畝田上繳賦稅三厘銀子,也是三十枚銅錢。”
  蘇天成已經迅速在腦海裡面計算了,按照蘇平陽說的,每畝征收四鬥糧食的賦稅,按照山西畝產糧食1.4石,接近3%的賦稅,要是在南直隸,畝產2.6石糧食,就是1.5%的賦稅,如此低的賦稅,他還沒有見過。
  “叔叔,去年家裡收了多少的糧食啊?”
  “這我不是很清楚,都是大太太直接管著的,不過佃農遭災了,按照以前的約定,
他們每畝上繳六鬥糧食,承擔賦稅,其余的就是自己所得了。”  蘇天成倒吸了一口涼氣,佃農上繳給地主的糧食,佔到總產量的43%了,加上上繳給朝廷的賦稅,幾乎是產量的一半,這要是遭遇災禍了,或者是減產了,上繳的是不能夠少的,那佃農吃什麽啊,豈不是等著餓死嗎。
  這個時候,蘇天成有些明白了,為什麽說大明朝的賦稅低的可憐,但農民依舊活不下去,一方面是自然災害,沒有收到糧食,稅賦太低,官府沒有錢來賑災,另外一個方面,土地兼並嚴重,到了大地主和大官僚手裡的土地,按照朝廷的規定,他們都有功名,是不上繳賦稅的,可稅賦的總額是不會少下來的,怎麽辦呢,這些稅賦,就攤到農民的頭上了,無形之中加重了賦稅,可惜的官府沒有得到,真正得到的是個人。
  當然,這都是蘇天成的猜想,具體的情況,他還需要了解。
  “去年遭災了,家裡是怎麽處理的啊?”
  “糧食還是要交的,實在交不上來的,打下欠條,明年補上來。”
  “哦,這是誰出的主意啊,要是佃農沒有糧食吃了,怎麽辦啊?”
  “種田完糧,佃戶是知道的啊,連續兩年遭災了,有些佃戶,確實是活不下去了。”
  蘇平陽沒有直接回答問題,但蘇天成已經知道答案了。
  “田地裡面,都種什麽啊?”
  “田地貧瘠,主要是種的麥子。豐年畝產有1.5石。”
  蘇天成的臉色已經陰沉下來了,種麥子,佃農更加的吃虧,麥子的價格,本來就低於大米,佃農的負擔更重,加上遭遇了災害,可以想象佃農過的是什麽日子。
  “既然是這樣的情況,父親大人是什麽態度啊?”
  蘇天成的語氣已經有些不好了,蘇平陽也聽出來了。
  “老爺的意思,準備在太原府城附近購買土地的,這裡的土地,準備找到合適的時間,全部都處理了,反正也沒有多少的收成了。”
  “叔叔,我問的是父親大人對佃農是什麽態度。”
  蘇平陽低下頭,不說話了。
  他的心裡,有了一絲的欣慰,從少爺說話的語氣來看,是考慮到了佃農的困難了,確實,這兩年,有些佃農,無法生存,甚至要賣兒賣女了。
  蘇天成歎了一口氣。
  “既然土地貧瘠,為什麽不種玉米啊?”
  “少爺,什麽是玉米啊,您是不是說的玉蜀黍啊。”
  蘇天成有些臉紅,玉米傳到中國來,也就是明朝的時間,大約是1531年,明朝嘉慶十年,距今不過百年的時間。
  “是啊,為什麽不種植玉蜀黍啊?”
  “唉,以前也種過的,可惜產量太低了,收成更低啊。”
  “種過甘薯嗎?”
  蘇平陽感覺到自己的腦子有些不夠用了,這些東西,少爺是怎麽知道的啊,太奇怪了,甘薯這東西,自己也隻是聽說過,少爺是怎麽知道的。
  “少爺,甘薯我不知道,不過聽說過的。”
  蘇天成有些氣餒,甘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萬歷二十一年,看來這東西,目前還在福建一帶,沒有在北方擴散開來,其實,在如此的饑荒年代,種玉米和甘薯是最好的選擇,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活命的,也能夠很大程度上面,緩解糧食緊缺的情況。
  不過幾分鍾時間,一個基本清晰的計劃,已經在蘇天成的腦海裡面形成了,隻要做好了這件事情,一切都好說了,說不定到時候,自己可以依靠這些東西發家致富。這裡面有一點最為關鍵,玉米和甘薯,都是能夠抵抗旱災的,不需要過多的雨水。
  前世的時候,蘇天成曾經下派到農村去,熟悉玉米和紅薯的栽培技術,想不到這個時候,能夠派上用場了。
  如今是十月了,沒有多少的時間耽誤,有些事情,必須要馬上做了。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