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自然恭敬的答應,然後便去金殿面君。 這個祭賽國的國王可謂是昏庸至極,周圍幾個國家為什麽上供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不來的也不知道,就連寶塔為什麽發光都不知道,然後領道士設壇,和尚念經讓寶塔在發光。 寶塔終究不在發光,於是百官便推卸責任,說是和尚偷了寶貝,便怪罪到和尚頭上,所以祭賽國的和尚都在帶著刑具乞討。 唐僧自然是不忍心,但是卻不知道舍利子去了哪裡,千著急而已! 開始國王一直以為是因為,上天責備,下了血雨,汙染了寶塔,所以才不發光了,他根本不知道其實是萬聖老龍王夥同九頭蟲下了一場血雨,汙染了寶塔,順便偷走了寶貝,導致的寶塔無祥雲瑞靄。 寶塔丟寶貝兩年後才治和尚的罪,也是因為國王逼大家逼的緊,最後大臣沒辦法之下,才誣陷和尚們的,沒想到歪打正著,還真是寶貝丟了才不發光。 來到大殿後,國王一看兩組人,於是國王問道:“東土來的真人,高僧,本國的寶塔不在發光,群臣是寶貝丟了,幾位高人可能令寶塔重新發光?” 可見寶塔這件事成了國王的心事,見到幾人後,當即急不可待的問起來。 唐僧等人自然是沒什麽注意,於是吳倥說道:“啟奏陛下,關於寶塔之事,貧道聽聞亂石山碧水潭有萬聖龍王,有大法カ,陛下可去請來,或許可解決寶塔之事!” 國王大喜的問道:“當真?真有龍王在此?” 吳倥稽首說道:“不敢謊言欺君,陛下可帶著三牲去碧水潭求一求可知。” 於是國王大喜,便命人擺駕碧水潭,到了碧水潭後,果然奉獻三牲後,萬聖龍王帶著龍女,九頭蟲出來了,畢竟邁向在這裡擺著,雖然是革職的龍王,畢竟跟真龍王的長相是一樣的,不是妖孽,於是國王百官大喜過望。 萬聖龍王說道:“國王所求寶塔之事本王知曉,乃是血雨損了寶塔的靈性,便不再發光,不過國王且放心,本王派女婿保護陛下安全,捉拿釋放血雨的妖怪,保護陛下的安全!” 國王大喜過望,於是便封九頭蟲為祭賽國的國師。九頭蟲有施展了一些呼風喚雨的法術讓百官全都大喜,碧水潭便成了祭賽國的聖地,年年有供奉。 因為吳倥獻策有功,於是便答應吳倥所求,傳道祭賽國,於是吳倥就把道藏留下,然後在索要了等量的白紙。 並且為了不讓唐僧跟老沙多惹是非,九頭蟲當請過往赦免了和尚的罪過,唐僧也算是了了心願,便請求倒換關文。 國王便為吳倥跟唐僧倒換了關文,祭賽國的事便告一段落,因為今天忙活了一天,準備次日離開祭賽國,準備西行! 祭賽國王本就昏庸,見識了真龍王,又得了新國師,自然高興萬分,將吳倥的道藏的留下,交由九頭蟲代為傳道。 痛快的為吳倥跟唐僧幾人倒換了關文。 因為和尚被免去的罪責,唐僧也就沒法在糾纏,也就滿意的準備西行。 路西行,正值初春,不寒不暖的剛好趕路,當然吳倥的弟子們又開始了抄書的過程,至於祭賽國,相比牛魔王跟九頭蟲不會讓吳倥失望,昏庸的祭賽國王任命了滑頭的九頭蟲當國師,可以想象道門在祭賽國生根發芽是毫無疑問的。 祭賽國是西牛賀洲的大國,那麽這裡一定回向四方輻射,然後生根發芽,傳道途中,吳倥自然是七十二變經書為主,摻和一些人教的,為了緩和人教七十二變的關系,闡教是一點都不會有的。 前面便到了一處山嶺,非常的茂盛,鬱鬱蒼蒼,此地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需要穿過這個山嶺。 這是八百裡寬的荊棘嶺,一個唯有蛇蟲伏地才能通過的巨型路障,跟大河又是不同! 吳倥看到這個山嶺心想:“此處應該就是荊棘嶺了吧,哎,可憐那幾個妖怪,幾個植物成精的妖怪,需要經歷多少劫難才有所成,結果被沙僧以未來恐成大怪為禍之由,授意豬八戒全部血洗。” 由於他們在前,於是吳倥回頭對唐僧說道:“此處是荊棘嶺,路途難行,且待我找人開路!” 唐僧隻好點頭說道:“有勞大師!” 沙僧嘿嘿笑道:“牛鼻子少說大話,在這全是荊棘山嶺,誰來給你開路!” 吳倥無意理會沙僧的調侃,或許是吳倥對他越來越客氣了,沙僧的皮又緊了,給吳倥說話開口就是牛鼻子道士! 吳倥來到荊棘嶺前,然後對著荊棘嶺深處說道:“貧道七十二變吳倥子,奉唐皇之命,西去傳道,請諸位相助,助我等通過此嶺!” 吳倥的聲音在著荊棘嶺中回蕩。 沙僧拍著大腿哈哈大笑,然後對豬八戒說道:“哈哈哈哈,呆子,你看那牛鼻子真事一樣,俺老沙都沒看出這山嶺深處有人來,他怎麽就能知道裡面有人,還說請人放行,難不成這些樹木還能自己擲開不成,笑煞俺老沙了!” 豬八戒並覺得好笑,於是說道:“老沙,你怎麽知道不能呢,看看就知道了!” 令人驚奇的事情出現了,吳倥的話過去沒多久,荊棘嶺的藤蔓開始收縮,像個蛇蟲一樣往回收,出現了一個羊腸小道。 吳倥哈哈一笑說道:“好了,我們走吧!” 於是吳倥在前,唐僧在後,沿著幽深不見頭的羊腸小路走下去,過了好久之後,前面出現了一座道觀,上面寫著木仙庵,四個老者在門口等候,還有兩個女童在沏茶。看到吳倥到來後,四人連忙拱手說道:“見過上仙!” 吳倥不是那種跟沙僧一樣仗勢欺人之輩,對方有禮,吳倥也回禮,文明人怎麽能跟野老沙一樣。 於是吳倥同樣拱手說道:“四位無需多禮,此地路途難行,多謝四位居士相助,不然我等難過此地!” 其中一個體型消瘦,仙風道骨的人說道:“上仙過獎了,能逢上仙到此,真乃我等三生有幸。” 吳倥說道:“不敢,這位是貧道師姐白素貞,這三個是貧道弟子,黑雲,白衣秀士,凌虛子,那四位是於貧道同來的佛門唐長老,去拜佛求經的,那三位是唐長老的弟子,都是有大法力的人,不知四位如何稱呼?” 這個消瘦老者說道:“原來如此,在下人稱勁節十八公,不瞞上仙在下乃是松樹得道。” 然後又指著那位霜姿豐采的老者說道:“這位是柏樹得道孤直公。” 又指著那位綠鬢婆娑的老者說道:“這位是檜樹得到凌空子。” 又指著虛心黛色的老者說道:“這位是竹子得道拂雲叟。” 然後又指著兩個細心烹茶的女童說道:“她們兩個乃是丹桂、臘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