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来人,摆酒宴。”朱权对着门口卫兵大喊一声。“遵命。”卫兵出去准备了。朱鉴不放心,他还亲自出去督促。几个卫兵进来收拾了一下场地。把那张长方形会议桌移到墙边,屋中间重新支起一张方桌,六个木质圆形板凳。二大盆木炭火移至左右空位。桌子上摆出五个青瓷大碗和大盆,里面是红焖野兔、炖野山鸡、烤山羊,野山菇,萝卜和大青菜等。几样野味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大坛子老酒泥封还没有去掉,摆在众人面前,还有几壶马奶酒。那坛泥封的酒叫老烧锅,高度蒸馏酒,也称臭酒。北疆寒冷的边关军士,最喜欢这种烧酒。桌上酒碗里都倒上了酒。“宁王殿下,你来个开场白吧。”“好…”朱权站立起来,朗声道:“今晚这酒既是为我四哥,燕王殿下接风洗尘,也是兄弟团聚,这屋里没外人,咱们畅所欲言,畅开了喝。”“哎呀,还是宁王说得好。”徐理赞道。“所以啊,这碗酒既是欢迎酒,又是兄弟情义酒,总之,为咱们能过上太平日子,干了这碗。”说着,朱权端起了酒。“多谢十七弟。”“欢迎燕王…”“……”朱棣站起来,双手端酒碗与朱权碰了一下,又与陈文、徐理、朱鉴各碰一下,然后一仰脖子喝得一干二净。这酒很辣,从嗓子口滴溜溜一直到肚子里,火烧火辣的,浑身一下就燥热起来。朱权等四人都是大叫一声,也是一口喝尽。这是塞外草原上的喝酒习惯。“来四哥吃肉,我这厨子手艺很不错的。”朱权用解碗刀给朱棣切下大块烤肉。“谢谢十七弟。”朱棣大嘴嚼吃了几块烤全羊肉,和几只红烧兔子腿之后,感觉胃里要舒服多了。酒桌上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差不多闹腾了一个多时辰,五个人都有些醉意了。尤其是朱棣和朱权兄弟俩,回忆起各地藩王如今的处境,都对朱允炆抱怨万分。朱权喝醉了,扑在桌子上迷糊。“我…我也差不了,帮我安排个地方歇息吧。”朱棣也差不多了,走路都是东倒西歪。“安排好了燕王殿下,末将搀扶着你走。”朱鉴上前主动搀着朱棣往门外走去。朱棣身高马大,长得魁梧结实,朱鉴一个人搀扶有些吃力。于是,徐理便加入进来,两人左右架起朱棣转到不远处的一客院。要进门,三人不能同时进,朱棣则搂着徐理的脖子不放。朱鉴只好先放开手,暂时滞留门外一步。就这会功夫,朱棣快速从怀里掏出一封折叠好的信,一下子塞进徐理的衣兜里。徐理一个怔愣,但很快恢复平静。朱鉴随即进院,两人搀扶朱棣入房,并亲手帮其脱靴和外套,上炕睡觉。……回到中卫军帐里的徐理,猛喝一大碗凉茶,也顾不上洗漱脸脚,便从衣兜里摸出朱棣塞给他的那封信。慢慢展开皱褶宣纸,上面字迹秀丽,是一位女子所书。“贤弟徐理安好!十五年前,家父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那时你从军营前来奔丧,跪在家父遗体前痛不欲生…”“世道变迁,没想到建文他听信奸臣谗言,不顾祖训和亲情强行削藩,倒行逆施…”“是可忍孰不可忍!燕王大义凛然,决定奉天靖难,我和家人们坚决拥护,同生共死…”“大姐希望你审时度势,关键时刻助燕王一臂之力…”一封家书,也是长篇劝进信。徐理情绪激动,手都在抖动。家父战死时,他才五岁。是军神徐达收留了他,让他从小习文练武。在京郊农庄里,徐府大小姐是他们的庄主,经常过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十五岁那年,军神正式收他为义子,在场的只有义姐徐妙玉,义兄徐允恭。而后,他进入军营为伍,靠着义父的先前安排,他的仕途一切顺利。人们只知道他是徐达收留的军人遗孤,并不知道他是徐达义子。要知道,在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十分忌惮带兵将帅拥有众多义子。冯胜,蓝玉拥有百余个义子,最后全部被斩杀。一年之前,朱允炆登基不久便强势削藩。半年之前,燕王朱棣高举‘清君侧’大旗。他只知道义父的两个儿子均在朝廷朱允炆那边,尚不知立场如何。但燕王妃徐妙云毫无疑问,跟随燕王朱棣。作为徐达义子,他还是担心义姐和义兄们的将来安危。宁王朱权虽说年仅二十一岁,但野心勃勃,绝对不甘寄人篱下。他不服朱允炆,也不想被朱棣所控制,采用坐山观虎斗之策。先让燕军和中央军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最好,他可以出面收拾残局。至少,他可以割据一方,成为诸侯。徐理目前虽说是从三品的卫指挥使,手下也就五千余精骑。权限还不如一个五品都司丞。所以,他只能随波逐流,看看再说。现在义姐徐妙云来信,让他汹涌澎湃。长姐如母,况且义父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既然长姐请求,他定当义不容辞。想到这里,他暗自下定决心,独自盘算起来。翌日正午。大宁城西侧门敞开着。从城里驶出百余辆骡马车,上面满载粮食和马草等,送往十里外的燕军大营。押送粮草的将官,正是徐理。站在城头上瞭望的朱棣,对身边的朱权哼了一声,“十七弟,我回军营瞧一眼弟兄们。”说完,他转身下梯。“哦,那我…”朱权本意也想跟随而去。毕竟他是地主,见一下燕军将士们也属情理之中。可他刚迈出一步,被身旁的朱鉴抓住了手臂。“哦…那我就在城头等四哥返回,晚上咱哥俩继续喝。”“嗯。”朱棣头也没回,骑上马出城去了。……燕军大营。四周警戒森严。帅帐里面只有朱棣和徐理两人。他们坐在火盆边上喝茶密谈。“我回去先策反陈文,我跟他共事十余年了,当初都在东昌府卫所为官,然后一起到的营州卫。”“只有朱鉴此人搞不定,他是随朱权一起从京师下来的,凤阳府人士,原是太祖的锦衣卫。”「徐妙云的一封家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策反了营州中卫指挥使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