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中的上帝之鞭

自从军事肥宅李幼安穿越到厄索斯大陆之后,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就出现了变数。多斯拉克人成了历史!维斯特洛的领主和骑士们在互捶之际,愕然发现他们还将面对从所未有的敌人--渡海而来,武装到牙齿的蒙古怯薛军!李幼安歪着头说道:“龙妈,囧恩,瑟后,小恶魔,你们不肯...

作家 鹇真人 分類 奇幻 | 55萬字 | 176章
第七十四章 覆灭威慑
    “这就是他们的卡奥?抢我东西的卡斯米尔?”李幼安看着面前的一具多斯拉克人的尸体。

    卡斯米尔大张着嘴躺在地上,无光的双眼望着天空,他的右手折断,以一种扭曲的姿势搭在身旁、胸口被骑枪贯穿的伤口足有拳头大小,血污流满了全身…

    决死冲锋的他和自己的一百多名战士正面撞上了列队冲锋的蒙古重骑兵们,结果并不悲壮也不美好。

    几十名蒙古重骑兵列横队手持骑枪发动线列冲锋,从没遇到过这种战术的多斯拉克人第一时间就被打崩,领头冲在前面的卡斯米尔被第一个挑下马来……

    线列冲锋这种“结成密集横队----并排着慢跑接近敌人----达到冲刺距离后加速-----以最大速度撞击敌阵”的战术,也就是骑兵并肩冲锋,根本战术意图就是通过训练将士兵变成一个整体,用集体的力量去击败对方。

    其实呢,骑兵密集整齐的线列冲锋理念并非是人们熟知的“近代”才能发明的,公元八世纪,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骑兵就喜欢使用密集编队冲锋,而在东亚怪物房,南北朝时候慕容氏的具装甲骑,金朝女真人的铁浮屠,蒙古怯薛军,都会使用排成密集线列的横队冲锋。

    几百年后,用非常密集的阵型(号称骑兵膝盖碰着膝盖),举着长矛冲近敌人骑兵玩肉搏的大波波娃翼骑兵不仅将奥斯曼土耳其按在地上摩擦,还教育了瑞典人:古斯塔夫高大上的瑞典短铳骑兵面对波兰翼骑兵这种野蛮落后的冲锋战术时,总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损失惨重。

    在三十年战争中交了学费的”野蛮瑞典骑兵”,打的德意志诸侯们的文明短铳骑兵落花流水屁滚尿流。于是文明的欧洲诸侯们没有办法教育“野蛮瑞典人”用“文明”的方法战斗,唯一的方法也只能让自己的骑兵放弃短铳,用马刀冲锋肉搏。并且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又一轮的改进:他们命令骑兵在冲锋时不得使用短铳并且务必以非常紧密的横排队形冲锋。

    由于他们的骑兵冲锋队形非常紧密,如同墙一般紧密,以至于敌人骑术精湛的骑兵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骑术优势。

    在非洲战场上,骑兵骑术巅峰的马木留克被骑术低劣的法军骑兵打的落花流水,甚至有过几百法军骑兵用马刀砍的上千马木留克落花流水全军覆没的战例。拿破仑对马穆鲁克骑兵的评价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法军骑兵打败马穆鲁克骑兵不是靠骑兵本身的优势,而是靠体系,指挥还有协调性。

    线列冲锋的优势在于训练:近代化的军事训练。

    “向前看,向右看,向左看,齐步走,向后转,坐下,起立!”这套简单东西,不客气的说:种花家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才学会。

    戚继光一生常胜不败,靠的就是接近近代化的军事训练,站军姿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因为只有近代化的军事训练才能练出钢铁的纪律和钢铁的意志,这才是任何军队打胜仗的根本。这一纪律的效果很快便被应用到了骑兵身上。让他们排成整齐密集的队列,先是慢跑,然后逐渐加速到大步,最后飞驰着冲向敌人,用冲击力而非用火力去发挥骑兵应有的功效。

    线列冲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可以达到,训练有马匹、物资的消耗,同时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是高强度的食物消耗,对所有的中古军队来说:十日一操就是经制之军,五日一操就是精锐之军、三日一操?听都没有听说过!一日一操?信不信士兵们当场造反?要维持长期高强度训练,骑兵要吃碳水化合物,要吃蛋白质,马匹要吃精料.都要花钱的。

    把所有骑兵都训练成近代骑兵?都会墙式冲锋?李幼安现在可没有那么多钱,目前也就几十名重骑兵可用,不够就算只有几十名重骑兵,也足够吊打几倍的敌人。

    至于说以后维斯特洛大陆和多斯拉克人有可能学会墙式冲锋?李幼安一点也不担心这个,道理很简单:骑兵线列冲锋需要团体认同感和荣誉感,把现场上的生死寄希望于团队协作的胜利而非个人的武勇,冰火的中古时代军队到哪找这玩意去?谁能把封建领主的骑士老爷们按在地上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的打军棍?还是指望散漫的多斯拉克人有团体概念?

    远处一名蒙古骑兵用长矛挑着一颗龇牙咧嘴的人头的在多斯拉克人面前示威,那是卡斯米尔儿子米沙的人头,他同样没能逃掉,和父亲一样湮灭在马蹄下……

    剩下的多斯拉克人都投降了,那是剩余的上百名丧失斗志的战士

    “所有的头领统统杀掉!”李幼安无趣的挥挥手中的马鞭下令,得到命令的蒙古人很快挑出了十几个人,把他们围在一起用长矛刺死。

    在李幼安的身后杀戮一样在进行:那是黑压压一片蹲在地上的三千名多斯拉克平民,惶恐不安。蒙古人正从中挑出一些人,按在地上剁下脑袋,妇人们默不作声,流泪看着亲人被杀戮,小孩们被吓得哇哇大哭,随即被大人捂住了嘴。

    一些大孩子被拉倒马车旁边,按在车轮上比划着身高,超过马车轮子的大孩子,会被拖去杀死,在蒙古人的观念中,高过车轮的孩子就算得上是大人了,会有复仇的欲望。

    只要是没有高过车轮的孩子才没有复仇的威胁,而且这些孩子也更加年幼,完全不知事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来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力量;成为蒙古大军中的一员

    只不过蒙古人没有再杀死那些任何女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因为妇女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作为战利品赏赐给贵族或将领,壮大己方力量。女人是生育的力量,而在草原中因为气候以及粮食的原因,在蒙古族生育率是需要首先保障的大事,

    时间不长,蒙古人就一连杀了上百人,吓得所有幸存的多斯拉克人瑟瑟发抖。

    “可以了。”李幼安制止了手下的继续杀戮。

    他默许部下进行残忍的“车轮斩”,就是要威慑所有人,因为这些必将成为他的臣民、奴隶,必须让他们知道畏惧,因为:作为君主,被人畏惧比被人尊敬爱戴安全的多。所谓“敬情不如怕情。”

    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

    原本蒙古人“车轮斩”是要杀掉所有的成年男子,只留下小孩和女人,但李幼安没有让部下么那么做,因为他不仅需要土地也需要人口。

    其实这是不同文明体系的思维不同。

    已经发展出统治思想和统治体系的农耕文明,发动战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征服土地上的人,再奴役这些人为自己创造财富,其重点在于人。

    要是光有土地没有人,君主是没办法凭空创造出财富的。

    而游牧文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土地。只要有尽可能多的土地,就能繁衍出更多的牛羊,人反而是其次了。虽然也重要,却没有土地重要。

    这样的思维,决定了蒙古人不会爱惜人命,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力。有牧场,有牛羊,再有少数放牧的奴隶就足够了,人多反而是负担。

    当本族的人已经能够满足放牧的需求时,外族的人就没有用处,不听话的杀了也无所谓。

    因此杀戮警示的效果出来之后,蒙古人就意犹未尽的停止了杀戮,剩下的多斯拉克人们还需要为“那颜”创造财富和价值。

    到了中午时分,昔日卡斯米尔的“卡拉萨”营地已经完全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包括人口、土地和牲畜。

    李幼安在原属于卡斯米尔的大帐中,舒服的躺在一张软榻之上,喝着酒一边享受几名多斯拉克少女的按摩服务;骑了三十多个小时的马,全身酸痛。

    一边听着部下的缴获的报告:一共获得人口五千六百九十人,其中女人二千二百人、儿童二百零五人,获得牛羊共计二万余头、马匹四千多匹、数不尽的毛皮和粮食;

    获得的战果是杀死了二千八百多人,不计女人、小孩、老人……

    听到这样的结果,李幼安沉默了一会,他知道,卡斯米尔的“卡拉萨”可是有近万人。算算看一下就杀掉了多少人?

    “善,恶”二字,对李幼安而言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做一件善事不会觉得有太大的心里满足,做了恶事也不会觉得有多少愧疚,行善或是作恶,纯看局势和利益所需,当然,大多数时间是善的,这是天性,只要人还没有坏到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地步,善良总是多过于邪恶。

    在这个世界做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杀戮是必要的,不是每个人都心甘情愿的任你驱使,供你使用,李幼安不是白左,不是圣母,更不是公知。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